农技植保〔202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植检、农技)站(总站、中间),天津市、辽宁省农业成长办事中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手艺推行中间,江西省农业乡村财产成长办事中间,广东省农业无害生物预警防控中间,新疆出产扶植兵团农业手艺推行总站:
按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有关请求,2021年我中间构造天下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对稻飞虱、水稻二化螟、麦蚜、小麦赤霉病、烟粉虱、稻(麦)田杂草等7种一类病虫害和14种二类病虫害抗药性遏制了监测,构造专家谈判后,构成《2021年天下农业无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现印发给你们,请连系本地现实,当真抓好迷信用药指点,延续推动化学农药减量化,为完成农业绿色高品质成长做出主动进献。
天下农技中间
2022年2月8日
2021年天下农业无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
2021年,天下农技中间连系科研、讲授体系有关单元,持续构造北京、河北、山西等25个省(区、市)的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别离对稻飞虱、水稻二化螟、麦蚜、小麦赤霉病、烟粉虱、稻(麦)田杂草等7种一类病虫害、14种二类病虫害的抗药性遏制了监测。本年度体系测定田间经常利用51个农药种类(监测工具、触及农药种类及抗药性分级规范别离见表1~表3),有关病虫草种类及其触及的农药种类抗药性评价成果以下。
表1 天下农业无害生物抗药性监测工具、农药种类及监测体例
作物 | 监测工具 | 监测农药种类 | 监测体例 | 敏感基线按照 |
水稻 | 褐飞虱 | 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三氟苯嘧啶、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 | 稻茎浸渍法 稻苗浸渍法 | NY/T 1708—2009 |
白背飞虱 | 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 | 稻茎浸渍法 | NY/T 3159—2017 |
灰飞虱 | 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毒死蜱 | 稻苗浸渍法 | NY/T 2622—2014 |
稻纵卷叶螟 | 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 | 稻苗浸渍法 | 南京农业大学供给 |
二化螟 | 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 | 点滴法 稻苗浸渍法 | NY/T 2058—2014 |
稻瘟病 | 吡唑醚菌酯、嘧菌酯 | 菌丝成长速度 辨别剂量法 | 中国农业大学供给 |
恶苗病 | 氰烯菌酯 | 菌丝成长速度 按捺法 | 中国农业大学供给 |
稗草 | 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 | 整株种植法 | NY/T 2728—2015 |
令媛子 | 氰氟草酯 | 整株种植法 | 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供给 |
小麦 | 麦 蚜 | 吡虫啉、啶虫脒、氟啶虫胺腈、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 | 玻璃管药膜法 | NY/T 2726—2015 |
赤霉病 | 多菌灵、戊唑醇、咪鲜胺、丙硫菌唑、氰烯菌酯 | 菌丝成长速度 按捺法 | 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供给 |
节节麦 | 甲基二磺隆 | 整株生物测定法 |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供给 |
雀麦 | 啶磺草胺 | 整株生物测定法 |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供给 |
菵草 | 炔草酯、甲基二磺隆 | 整株生物测定法 |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供给 |
多花黑麦草 | 炔草酯、甲基二磺隆 | 整株生物测定法 |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供给 |
玉米 | 草地贪夜蛾 | 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 | 饲料药膜法 点滴法 | 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供给 |
棉花 | 棉铃虫 | 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 浸叶接虫法 | NY/T 2916—2016 |
棉蚜 | 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丁硫克百威、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 | 浸叶接虫法 | 中国农业大学供给 |
蔬菜 | 小菜蛾 | 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虫螨腈、多杀霉素 | 浸叶接虫法 | NY/T 2360—2013 |
甜菜夜蛾 | 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氧虫酰肼、多杀霉素 | 浸叶接虫法 | NY/T 2361—2013 |
烟粉虱 | 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噻虫嗪 | 琼脂保湿浸叶法 浸茎体系测定法 | NY/T 2727—2015 |
二斑叶螨 | 阿维菌素、腈吡螨酯、联苯肼酯、乙唑螨腈、哒螨灵、丁氟螨酯 | 琼脂保湿浸叶法 | NY/T 3539—2020 |
表2 益虫抗药性程度的分级规范
抗药性程度分级 | 抗性倍数(倍) |
低程度抗性 | 5.0<RR≤10.0 |
中等程度抗性 | 10.0<RR≤100.0 |
高程度抗性 | RR>100.0 |
表3 杂草抗药性程度的分级规范
抗药性程度分级 | 抗性指数(倍) |
低程度抗性 | 1.0<RI≤3.0 |
中等程度抗性 | 3.0<RI≤10 |
高程度抗性 | RI>10 |
1水稻无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
1.1褐飞虱
1.1.1监测成果
1.1.1.1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调理剂抗性
今朝监测地域褐飞虱种群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大于2,000倍),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5.1~23倍),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大于700倍),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47~178倍)。对砜亚胺类药剂氟啶虫胺腈处于低至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6.6~32倍),对介离子类药剂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至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2.1~13倍),此中监测到江苏宿迁种群对三氟苯嘧啶产生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为13倍。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褐飞虱对三氟苯嘧啶抗性呈回升趋向,初次监测到有中等程度抗性种群,但对其余新烟碱类药剂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
1.1.1.2对虫豸成长调理剂类药剂抗性
今朝监测地域褐飞虱种群对虫豸成长调理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大于1,000倍)。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
1.1.1.3对无机磷类药剂抗性
今朝监测地域褐飞虱种群对无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21~89倍)。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褐飞虱对毒死蜱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
1.1.1.4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抗性
今朝监测地域褐飞虱种群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处于中等至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大于50倍)。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但占有关省植保站反应,因为吡蚜酮被作为防治褐飞虱主打药剂持续多年利用,利用量已从6克(按有用成份计较)晋升到10克(按有用成份计较),田间防治成果已降落到80%摆布,应引发水稻主产区各级植保机构的高度正视。
1.1.2对策倡议
鉴于今朝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均已产生高程度抗性,倡议各稻区遏制利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酷限定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的利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利用1次;吡蚜酮不倡导零丁利用,要与其余速效性药剂混配利用。在褐飞虱防治进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域的高低代之间,应瓜代、轮换利用差别感化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防止持续、单一用药,延缓抗药性成长。
1.2白背飞虱
1.2.1监测成果
今朝监测地域白背飞虱种群对虫豸成长调理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中等至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49~194倍),对无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17~49倍),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和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都处于敏感至中等程度抗性(对吡虫啉抗性倍数1.5~20倍、对噻虫嗪抗性倍数1.4~12倍、对呋虫胺抗性倍数1.3~20倍,对吡蚜酮抗性倍数1.1~27倍),对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况。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白背飞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
1.2.2对策倡议
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凡是夹杂产生,且今朝褐飞虱已对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产生高程度抗性,倡议各稻区停息利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限定吡虫啉、噻虫嗪利用次数,轮换利用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三氟苯嘧啶等药剂,延缓抗药性成长。
1.3灰飞虱
1.3.1监测成果
今朝监测地域灰飞虱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烯啶虫胺,和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等药剂处于敏感状况,对噻虫嗪处于敏感至低程度抗性(抗性倍数1.9~5.9倍),对无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15~28倍)。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灰飞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
1.3.2对策倡议
在灰飞虱产生抗药性地域,严酷限定毒死蜱利用次数,轮换利用烯啶虫胺、吡蚜酮等差别感化机理药剂防治灰飞虱;在水稻成长前期,当灰飞虱与褐飞虱夹杂产生时,不宜利用噻虫嗪遏制防治。
1.4稻纵卷叶螟
1.4.1监测成果
1.4.1.1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
今朝监测地域稻纵卷叶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至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3.2~22倍),此中监测到广西宾阳、湖南长沙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别离为22倍、13倍。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稻纵卷叶螟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呈回升趋向,初次监测到有中等程度抗性种群。
1.4.1.2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今朝监测地域稻纵卷叶螟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敏感至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4.5~17倍),此中监测到湖南邵东种群对阿维菌素产生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为17倍。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稻纵卷叶螟对阿维菌素抗性呈回升趋向,初次监测到有中等程度抗性种群。
1.4.2对策倡议
在稻纵卷叶螟防治进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域的高低代之间,应瓜代、轮换利用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等差别感化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限定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利用次数,延缓抗药性成长。
1.5二化螟
1.5.1监测成果
1.5.1.1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
浙江东部内地地域、安徽沿江地域、江西环鄱阳湖地域、湖南中南部地域二化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152~1,293倍);湖北省局部稻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中等至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24~108倍);江苏、四川省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仍处于敏感状况。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高程度抗性地域已由浙江、江西、湖南省扩大至安徽、湖北省,应引发有关省植保机构高度正视。
1.5.1.2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浙江东部内地地域、江西环鄱阳湖地域、湖南中南部地域二化螟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中等至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11~173倍);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处于敏感至低程度抗性(抗性倍数1.0~8.1倍)。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江西省局部稻区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增添1~2倍。
1.5.1.3对无机磷类药剂抗性
浙江、江西、湖南省大局部稻区二化螟种群对无机磷类药剂三唑磷处于中等至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13~113倍),对毒死蜱处于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12~35倍);安徽、湖北、江苏、四川省二化螟种群对三唑磷、毒死蜱处于敏感至低程度抗性(对三唑磷抗性倍数1.0~8.2倍,对毒死蜱抗性倍数1.0~6.4倍)。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二化螟对无机磷类药剂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
1.5.2对策倡议
二化螟对杀虫剂抗性具备较着的地域性,此中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大局部稻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程度抗性,对阿维菌素、三唑磷处于中等至高程度抗性,对毒死蜱处于中等程度抗性。是以二化螟抗性办理要接纳分区办理办法,在高程度抗性地域遏制利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在中等程度抗性以下地域持续限定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等药剂利用次数,轮换利用乙基多杀菌素、双酰肼类药剂,防止二化螟持续多个世代打仗同一感化机理的药剂。同时,为应答二化螟抗药性题目,在接纳低茬收割、深水灭蛹、性诱控杀等非化学防控办法的根本上,转变施药体例,接纳秧苗药剂处置手艺来初期防控二化螟,削减大田期施药次数和农药利用量。
1.6稻瘟病
1.6.1监测成果
从辽宁、浙江、湖北省6个县市收罗的水稻病样上随机分手纯化共取得182株稻瘟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发明4株稻瘟病菌菌株对吡唑醚菌酯产生抗性,4株菌株对嘧菌酯产生抗性,抗性频次均小于3%。
1.6.2对策倡议
稻瘟病菌已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产生零散的抗性,倡议出产中利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防治水稻稻瘟病时,注重与稻瘟灵、三环唑、咪鲜胺等别的差别感化机理的杀菌剂瓜代、轮换利用,延缓抗药性成长。
1.7水稻恶苗病
1.7.1监测成果
从辽宁、黑龙江、安徽等6省的9个县市收罗的水稻病样上随机分手纯化共获得281株水稻恶苗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发明102株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产生抗性,黑龙江省抗性菌株占比最高,抗性频次达93.6%,此中高抗菌株为63%;浙江、安徽省抗性菌株占比较高,抗性频次均大于58%,抗性菌株均以高抗为主;辽宁、湖北、云南省也发明有较高频次的抗性菌株存在,抗性频次为5.2%~20%。成果标明,抗氰烯菌酯的水稻恶苗病菌在我国处于成长和舒展态势,出格是黑龙江、浙江、安徽省的局部稻区恶苗病菌种群已对氰烯菌酯产生了高程度抗性。
1.7.2对策倡议
在氰烯菌酯抗性严峻的黑龙江、浙江、安徽等地域应停息利用氰烯菌酯及其复配药剂,降落药剂的挑选压;在别的地域,注重氰烯菌酯与戊唑醇、咪鲜胺等三唑类、虎魄酸脱氢酶按捺剂类或咯菌腈等别的差别感化机理的杀菌剂混配或轮换利用,延缓抗药性成长。另外,需注重从无病地域引种,尽可能防止种子带菌。
1.8稻田杂草
1.8.1稗草监测成果
1.8.1.1对二氯喹啉酸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10省(市)的53个县市稻田中收罗获得188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二氯喹啉酸抗性频次为91.5%,此中78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41.5%;浙江、江苏、黑龙江省高程度抗性比例都跨越50%,此中浙江省高程度抗性比例最高,为57.1%。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性指数整体变更不大。
1.8.1.2对五氟磺草胺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10省(市)的53个县市稻田中收罗获得185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五氟磺草胺抗性频次为76.8%,此中47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25.4%;江西、湖南、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中等程度以上抗性频次均跨越60%,抗性频次别离为71.4%、70.8%、70.4%和60.0%,此中江西省抗性频次最高。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稗草对五氟磺草胺抗性指数整体变更不大。
1.8.1.3对氰氟草酯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10省(市)的53个县市稻田中收罗获得188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氰氟草酯抗性频次为65.4%,此中15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8.0%;浙江、湖北、江西、江苏和湖南等省中等程度以上抗性频次均跨越40%,抗性频次别离为57.1%、50.0%、50.0%、48.6%和41.7%,此中浙江省抗性频次最高。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稗草对氰氟草酯抗性成长较快,抗性频次增添13%,向高程度抗性成长危险较大。
1.8.1.4对噁唑酰草胺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10省(市)的53个县市稻田中收罗获得182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噁唑酰草胺抗性频次为15.4%,此中从浙江省稗草种群样本中检测到1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0.5%。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稗草对噁唑酰草胺抗性指数整体变更不大。
1.8.2令媛子监测成果
从江苏、浙江、湖南等6省的27个县市稻田中收罗获得129个令媛子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氰氟草酯抗性频次为78.3%,此中14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10.9%;浙江、江苏、湖南省高程度抗性比例都跨越10%,此中浙江省高程度抗性比例最高,为28.6%。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令媛子对氰氟草酯抗性成长较快,抗性频次增添20%以上,抗性危险较大。
1.8.3对策倡议
稻田杂草防控要安身治早治小、封杀连系的防控战略,凸起泥土封锁处置手艺利用,加重前期茎叶处置防控压力。按照抗药性监测成果,以后稻田杂草抗药性呈回升趋向,出格是在长江中下流双季稻、直播稻区,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抗性频次较高,鄱阳湖地域稗草种群对氰氟草酯抗性成长较快,江苏、浙江等地域令媛子种群对氰氟草酯抗性成长较快,需轮换利用其余差别感化机理的除草剂。
2小麦无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
2.1麦蚜
2.1.1监测成果
今朝监测地域荻草谷网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低至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5.9~67倍),此中湖北襄阳、陕西咸阳和河南信阳种群处于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大于67倍;对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处于敏感至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1.5~12倍),此中山西运城种群处于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12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至低程度抗性(抗性倍数1.0~5.4倍);匹敌蚜威、啶虫脒处于敏感状况。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湖北、河南、陕西等省的荻草谷网蚜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均在67倍以上(今朝测定体例的最高有用值),现实这些种群到达了高程度抗性,应引发有关省植保机构高度正视。
今朝监测地域禾谷缢管蚜种群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至低程度抗性(抗性倍数为1.5~9.3倍),此中北京平谷种群处于低程度抗性(抗性倍数9.3倍);对新烟碱类吡虫啉、啶虫脒,氨基甲酸酯类抗蚜威、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均处于敏感状况。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禾谷缢管蚜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
2.1.2对策倡议
在麦蚜产生抗药性地域,严酷限定含有吡虫啉的小麦拌种剂利用,中等以上抗性地域茎叶喷雾时轮换利用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抗蚜威等差别感化机理药剂,实行镶嵌式分区施药战略。
2.2小麦赤霉病
2.2.1监测成果
2.2.1.1对多菌灵抗性
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7省74个县市收罗的稻桩或小麦病穗上随机分手纯化共获得10,319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对多菌灵抗性菌株3,501株,此中江苏省抗性菌株占比最高,抗性频次为47.0%,安徽抗性频次为13.9%,河南、山东、湖北、河北、山西省菌株抗性频次均低于6%。
2.2.1.2对三唑类药剂抗性
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7省74个县市收罗的稻桩或小麦病穗上随机分手纯化共获得10,319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对戊唑醇抗性菌株1,542株,江苏、河南、山西、湖北省检测到有抗性菌株,抗性频次为3.7%~41.9%,江苏、河南省抗性频次最高,均跨越20%;不检测到对咪鲜胺、丙硫菌唑产生抗性的菌株。
2.2.1.3对氰烯菌酯抗性
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7省74个县市收罗的稻桩或小麦病穗上随机分手纯化共获得10,319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不检测到对氰烯菌酯产生抗性的菌株。
2.2.2对策倡议
按照抗药性监测成果,在多菌灵抗性严峻的江苏、安徽省遏制利用多菌灵及其复配药剂,轮换利用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戊唑醇等差别感化机理药剂,严酷限定每类药剂的利用次数。在利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时,要按照产物农药挂号的请求,保障充足的有用成份利用量(戊唑醇每亩有用成份利用量不低于8克),以延缓抗药性成长,加重毒素净化。
2.3麦田杂草
2.3.1节节麦监测成果
从河北、山东、陕西等6省24个县市麦田中共收罗获得85个节节麦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次为91.8%,此中有69个种群为低程度抗性,占监测总种群的81.2%,6个山西洪洞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的7.1%。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节节麦对甲基二磺隆抗性加强,田间抗性危险较大。
2.3.2雀麦监测成果
从河北、河南、陕西等7省24个县市麦田中共收罗获得91个雀麦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啶磺草胺抗性频次为12.1%,此中山西洪洞、河北无极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2.2%。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雀麦对啶磺草胺抗性指数整体变更不大。
2.3.3菵草监测成果
从江苏、安徽、湖北省7个县市麦田中共收罗获得40个菵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炔草酯抗性频次为82.5%,此中江苏、湖北省有17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42.5%,江苏、湖北省高程度抗性频次都到达50%;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次为52.5%,此中有7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首要集合在江苏省。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菵草对炔草酯、甲基二磺隆抗性指数整体变更不大。
2.3.4多花黑麦草监测成果
从河南、江苏、山西、湖北省11个县市麦田中共收罗获得39个多花黑麦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炔草酯抗性频次为66.7%,此中河南省有14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35.9%;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次为23.1%,此中有2个河南汝南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5.1%。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多花黑麦草对炔草酯、甲基二磺隆抗性指数整体变更不大。
2.3.5对策倡议
麦田杂草防控要安身冬前化除、封杀连系,加重春季茎叶处置防控压力。鉴于局部麦区菵草、多花黑麦草对炔草酯、甲基二磺隆抗性频次较高,节节麦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次呈回升趋向,倡议在高程度抗性地域遏制利用炔草酯、甲基二磺隆,轮换利用别的差别感化机理药剂;中低程度抗性地域在接纳多战略综合防控手艺的根本上,可将上述药剂与别的差别感化机理的除草剂遏制混配,加重单一除草剂的挑选压力,延缓抗药性成长。
3玉米益虫的抗药性状况
3.1草地贪夜蛾
3.1.1监测成果
今朝监测地域草地贪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处于敏感至低程度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1.1~5.7倍,对四氯虫酰胺抗性倍数1.7~5.5倍),此中监测到福建福州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云南昆明种群对四氯虫酰胺产生低程度抗性;对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处于敏感至低程度抗性,此中监测到广东广州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都处于低程度抗性,抗性倍数别离为7.7倍、5.9倍;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处于敏感状况。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草地贪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抗性均呈回升趋向,都监测到有低程度抗性种群。
3.1.2对策倡议
在草地贪夜蛾产生初期、密度低的地域,优先利用微生物农药和性诱剂等绿色防控办法,在多发期再利用化学农药。同时,在草地贪夜蛾周年滋生区、迁飞过渡区、重点提防区实行地域同一的空间轮换用药战略。鉴于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存在田间抗性退化危险,要严酷限定其利用次数,瓜代轮换利用其余差别感化机理杀虫剂。
4棉花益虫的抗药性状况
4.1棉铃虫
4.1.1监测成果
4.1.1.1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高效氯氟氰菊酯处于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35~72倍),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处于低至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5.4~13倍)。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华北棉区局部地域棉铃虫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呈降落趋向。
4.1.1.2对无机磷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无机磷类药剂辛硫磷处于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19~41倍),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处于敏感至低程度抗性(抗性倍数3.5~5.3倍)。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棉铃虫对辛硫磷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
4.1.1.3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低至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5.2~59倍),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状况。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棉铃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
4.1.1.4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于敏感状况。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棉铃虫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
4.1.1.5对茚虫威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茚虫威处于敏感至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2.2~31倍),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状况。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棉铃虫对茚虫威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
4.1.2对策倡议
按照抗药性监测成果,应重点在华北棉区展开棉铃虫抗药性办理,持续在高程度抗性地域遏制利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限定无机磷类、双酰胺类等药剂利用次数(每季棉花成持久利用1次),瓜代轮换利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茚虫威等差别感化机理药剂,延缓抗药性成长。
4.2棉蚜
4.2.1监测成果
今朝监测地域棉蚜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新烟碱类吡虫啉等药剂均处于高程度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大于10,000倍、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大于4,500倍、对吡虫啉抗性倍数大于1,000倍);对氨基甲酸酯类丁硫克百威处于中等至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43~275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中等至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12~140倍),此中新疆库尔勒、河北衡水种群处于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别离为151倍、140倍;对氟啶虫酰胺处于低至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7.2~118倍),此中新疆奎屯种群处于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为118倍。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棉蚜对氟啶虫酰胺抗性倍数增添2~10倍,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增添2~6倍。
4.2.2对策倡议
鉴于棉蚜已成为抗药性严峻和难以办理的益虫之一,在农业出产中接纳综合抗性办理办法的根本上,迷信利用杀虫剂防治棉蚜,遏制利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吡虫啉等药剂,轮换利用双丙环虫酯、氟啶虫酰胺、氟啶虫胺腈等差别感化机理药剂或药剂组合防治棉蚜,延缓抗药性成长。
5蔬菜益虫的抗药性状况
5.1小菜蛾
5.1.1监测成果
今朝监测长三角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至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3.0~122倍),此中江苏南京种群抗性倍数最高,为122倍;对茚虫威、多杀霉素处于低至中等程度抗性(对茚虫威抗性倍数7.0~100倍、对多杀霉素抗性倍数10~17倍),对虫螨腈处于敏感至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3.0~13倍)。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小菜蛾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
5.1.2对策倡议
农业出产中,夸大在小菜蛾低龄幼虫期施药防治,遏制利用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在长三角蔬菜产区严酷节制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茚虫威、多杀霉素等药剂在小菜蛾防治中的利用次数,每季蔬菜利用次数不跨越1次,轮换利用乙基多杀菌素、溴虫氟苯双酰胺等差别感化机理药剂和甘蓝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短尾杆菌等生物制剂。
5.2甜菜夜蛾
5.2.1监测成果
今朝监测地域甜菜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中等至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51~183倍),对茚虫威、甲氧虫酰肼处于低至中等程度抗性(对茚虫威抗性倍数7.1~57倍、对甲氧虫酰肼抗性倍数7.0~23倍),对多杀霉素处于敏感状况。
5.2.2对策倡议
甜菜夜蛾作为抗药性严峻的蔬菜益虫之一,对其防控要接纳抗性综合办理办法。按照展望预告成果,夸大在低龄幼虫期施药防治,持续在高程度抗性地域遏制利用氯虫苯甲酰胺,严酷节制甲氧虫酰肼、多杀霉素、茚虫威在甜菜夜蛾防治中的利用次数,每季蔬菜利用次数不跨越1次,注重瓜代、轮换利用差别感化机理药剂或药剂组合防治甜菜夜蛾,延缓抗药性成长。
5.3烟粉虱
5.3.1监测成果
今朝监测地域烟粉虱卵对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处于中等至高程度抗性(对溴氰虫酰胺抗性倍数11~1002倍、对螺虫乙酯13~225倍),此中山西运城、山东济南、湖北武汉、湖南长沙种群对螺虫乙酯都处于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都在150倍以上;烟粉虱成虫对噻虫嗪处于低至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7.5~11倍)。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烟粉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
5.3.2对策倡议
鉴于山东、山西、湖北、湖南蔬菜产区烟粉虱种群抗药性程度较高,需注重瓜代、轮换利用氟吡呋喃酮、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等差别感化机理药剂或药剂组合防治烟粉虱,延缓抗药性成长。
5.4二斑叶螨
5.4.1监测成果
今朝监测地域二斑叶螨种群对阿维菌素、哒螨灵处于高程度抗性(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大于3,000倍、对哒螨灵抗性倍数大于100倍),对丁氟螨酯处于中等至高程度抗性(抗性倍数12~753倍),对腈吡螨酯处于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23~57倍),春联苯肼酯处于低至中等程度抗性(抗性倍数6.2~21倍),对乙唑螨腈处于敏感状况。与2020年监测成果比拟,二斑叶螨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整体变更不大。
5.4.2对策倡议
二斑叶螨用药防控战略中,应遏制利用阿维菌素、哒螨灵,注重瓜代、轮换利用联苯肼酯、腈吡螨酯、乙唑螨腈等差别感化机理药剂或药剂组合防治二斑叶螨,延缓抗药性成长。
来历:天下农技中间农药药械处